查看原文
其他

铃声响起,1200万高考生的背水一战

江北新时空 江北新时空 2024-04-11


报道


还有5天,今年的1200万左右的考生将走上人生中的第一个命运卡口,他们或许有不同背景、经历,但在考试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起,所有人都在向这一条路径清晰、目标明确的道路攀爬。之后,一部分人得以走进大学,一部分人进入职业学校,还有一部分人踏入社会。高考制度的公平与残酷在这一场考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
高考制度背后的资源分配、教育公平、阶层流动的问题,一直颇受关注。2003年,中国实施的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,似乎给学生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。南京作为全国高校资源的优势集聚地,走在制度改革的前沿,城市的管理者们清晰地认识到,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。


△考场外学生在看书


高考困境,乐观派和消极派对立


高考制度与教育资源的背后逻辑,一直是热门话题。人们之所以尤其关注高考,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以个人能力为本位的人才选拔制度,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分配机制,不仅关系到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公平分配,也关系到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流动。


△高考中的送考老师


在争论不休中,体现了两大观点的对立,消极派认为高考制度导致了优质教育成为了稀缺资源,高考最大的问题,是抛弃了大多数的学生;乐观派的观点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,他们更相信高考制度平衡教育资源的作用,给了所有学生一次公平的机会。


△高考守护者


在高考的过程中,入学机会、教学过程、资源的分配等,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。在当今的高考制度之下,谁处在资源分配的最底层?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:农村、贫困地区学生。早在2016年第2期《中国改革》杂志刊登的一篇调查报告上,就披露了一个数据,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高达63%。虽然“63%辍学率”这一数据只代表了部分地区的状况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中国农村地区高中入学率确实比城市地区低,贫困地区更低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,农村的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上移,资源向城市的集中,导致原本严峻的形式又加上了一层过滤器。



前段时间,“小镇做题家”在网络上爆火。这个似乎带有嘲讽意味的标签,实在触痛了小镇大学生的神经,进而引发一轮关于教育公平、阶层流动的问题。但是不可否认,高考制度给了底层群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,用分数定输赢,让他们走进大学,看到不一样的风景,实现人生的蜕变。



自主招生,名校之争更为激烈


5月10日,2023年江苏高校综合评价报名截止。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,不仅招生计划稳中有升,而且更多优势专业招生,同学们进入优质高校的机会增加。



从2003年开始,中国开始实施高校自主招生,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。高校自主招生的范围越来越大,似乎比高考来的更加激烈,俨然成了名校之战。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提出,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是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,要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,着力完善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,促进创新人才选拔和实施素质教育,确保择优和公平公正。2012年部分试点高校继续探索完善自主考核中的笔试部分联考,高校自主招生要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适当倾斜。


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介绍,自主招生的改革有两条路,一是继续完善高校联考,第二是将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之后,考生根据高考成绩来选择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。另外,自主招生对农村倾斜,这也是推进招生公平公正的一项举措。清华、人大已经有了一些计划,但政策不能流于形式,成为噱头,而要真正落实;招生过程中一定要阳光,并对录取学生的情况进行公示。



十几所大学资源

给江北带来什么?


南京共有 66 所高校,其中 8 所“211”,仅次于北京上海,还有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2所985院校,有着“天下文枢”之称。近日,南京江北落地了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,一时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。


△江北新区


其中除了热门中小学之外,最引人瞩目便是大学高校的落地,其中4所高校正在建设中。江苏开放大学一期项目规划许可变更,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新校区预计今年一期建设满足开学条件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北国际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400亩,目前已完成招标,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(产教融合学院)预计9月开学。


△南京农业大学江北新校区

除了以上4所规划在建的高校外,江北还有不少已经建好正在使用的学校:南京信息工程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、南京审计大学江浦校区、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等。



高校资源的进驻,可以看为一个城市的人才源泉。从人口上来看,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南京每十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文化程度(已毕业)及以上的人口有35229人,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高达35.23%,排名全国第二,仅次于北京。优势高校资源集聚,就像是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动机。大学城周边集聚而来的高科技信息产业群、人才涌动效应、经济基础建设,会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利好的作用。

产业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,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则在于人才。2022年12月30日,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(简称“EDA国创中心”)在南京建设,落地江北新区。除得益于超前布局集成电路产业,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示范效应作用不容小觑。


EDA领域需要复合型人才,要求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多元化的专业技能,如此高的技术壁垒,导致企业对人才的依赖性很强。南京集成电路培训基地采用“7+2”的设置,进行多维度、全方位的产业人才的培养,每年与东南大学等高校携手开设芯片设计暑期班,通过前后端实训课程、项目指导、专业讲座,集聚培养EDA产业人才。新区重点瞄准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,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“国际创新港”创新生态综合体,进一步深化校地融合、开放共享。

江北新区自成立以来,锚定“三区一平台”战略定位,紧扣“两城一中心”产业方向,逐步形成特色鲜明、链条完善的“3+3”产业体系。在国家赋予江北新区“三区一平台”的战略定位中,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打造“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”。自成立之初,江北新区就把发展现代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,而人才就是打赢这场战的中坚力量。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大学本身就是新思想与新技术创造的重要摇篮,朝气蓬勃的青年兼容并包,多元一体的文化建设,江北新区正成长为年轻之都、活力之城。


来源| 《新江北报》编辑部
来源| 新江北报/江北新时空全媒体记者 刘瑞
编辑| 新江北报融媒体中心 王若卉
责编| 刘瑞
主编| 江风楚韵
责校| 唐肖春
[版权声明]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[侵权处理] 部分图文无从溯源,如涉版权问题,24小时内删除。[联系方式] 可在微信后台留言
往期精选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